私點·點心局 中國糕點傳承故事
《帝京歲時紀勝》中就曾云:北京糕點作坊蒸糕點,炸襯供,調羹飯,治祭品,呈現一派忙碌景象。
明代北京的糖餅行,主要由南北兩案組成。南案主要由在京的江浙糕點商經營,所做的糕點咸甜兼備、口味清香,不太膩人。北岸又稱京案,由京城,通州、保定糕點商組成,制售經銷京式糕點,即滿漢糕點和清真糕點。
清代后糖餅鋪改成餑餑鋪。糕點中增加了“滿州餑餑”風味系列糕點。其時“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平有名者,”(見清人崇彝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這些店鋪是老北京著名的滿漢糕點鋪。
皇朝在一些節令時曾用他們的糕點筵宴大臣或外國使節并向百官賜食糕點。正明齋等成為御用糕點鋪,一直供奉宮廷喜慶壽宴之御用,它的糕點制作精良,產品種類齊全是名揚古城的正統滿漢糕點,上至宮廷、貴族、官僚、大戶,下至百姓都愛吃正明齋的糕點。慈禧太后就曾用正明齋的糕點賞賜宮妃賓。
老北京時沒有塑料袋,包裝點心主要是先用油紙包好,外面再用草紙包成方方正正的包,包上加蓋上一張該糕點鋪的“門票”(即印著店鋪字號、產品的宣傳單),如購買的多時可裝入“蒲包”或“餑餑匣子”,這種彩硬紙板匣子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寬高約五寸,如果買主出遠門,店鋪里還有木制的匣子,以供帶往外埠送禮使用。